无声无光集 By 张晖
![无声无光集 无声无光集](https://images-na.ssl-images-amazon.com/images/S/compressed.photo.goodreads.com/books/1539353151i/42286128._SY300_.jpg)
张晖 ó 8 Free read
《说诗晬语》是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的诗学论著。沈德潜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鼓吹儒家传统“诗教”。此种思想在清代中期诗坛影响很大,不仅自成一派——格调派,还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这使得沈氏俨然为众目所向的文坛宗主。王宏林先生的《说诗晬语笺注》不仅对《说诗晬语》的版本做了十分细致的整理校勘,还对沈德潜的诗学思想做了深入地梳理,清晰地揭示了沈氏诗学思想的源流脉络。以此,《说诗晬语笺注》是一部具有很高参考价值学术著作。
明代别集现存3000种左右,《四库全书》及《续修四库全书》共收集数百种,远不能反映明代别集的全貌。大量的明代别集尘封于各图书馆中,不为世人所知,也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利用。明别集是一个很大的宝库,具有极强的资料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影印方法有利于展现古代典籍的原貌。此次我社《明别集丛刊》(500册)的出版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合作,由北大图书馆提供底本,影印出版。北大所藏明人别集,保守估计,至少有两千多种。不论是从作者数量还是作品版本种类来看,都居于国内前列。可为《明别集丛刊》提供可靠的底本。《明别集丛刊 第一辑》100册,收罗丰富,珍本、善本极多。是明代别集首次大规模出版,可为明代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研究提供资料,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本书所讨论的范围至六朝结束之前,也就是截止到公元6世纪为止。中国的说话文学诞生于六朝初期,至六朝后半期形成体系。如果将说话的创作起源视为“小说”的起源的话,这就是所谓的“小说前史”。
为了明确本书考察的年代和整个中国小说史的关系,“绪论”的第一章概述了从上古到近代小说概念的发展史。第二章、第三章,就考察小说史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从中选出与说话有关并且六朝之后也被视为重要的两下事例加以解说。“绪论”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确立本论中讨论的说话文学在整个中国小说史上所处的位置。
本书是日本汉学界颇有代表性的研究苏轼的专著。作者山本和义不仅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小川环树的得意高足,自己也是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他长期研究宋诗与苏轼,吉川幸次郎曾引用过他的研究成果。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苏轼诗歌的研究,从苏轼人生观、自然与诗人、自然题材在苏诗中的表现、诗人的长啸、南行集、望湖楼、洋川园池诗、岭外诗等多种角度对苏轼其人其诗做出了富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是该书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中心,对苏轼的文学表现能力和方法做了揭示;第三部分是由苏轼延展开去,对整个宋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做了鸟瞰,精义纷呈。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异域之眼,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苏轼这一伟大的作家,也可以对中日学者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互相交流的必要性有更深切的体会。
《魂兮归来:听杨雨讲屈原》依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讲座的讲稿整理润色而成。全书共分十五讲,详细讲述了作为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情意、正道直行精神代表的屈原的一生。同时,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懂女人”的男人、第一个“懂自己”的诗人、第一个懂美爱美的文人、第一个“穿越”诗人,发前人所未发,对于人们全面了解作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的屈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离离:情漠漠魂离离那些词那些事》着重挑选了各个时代富有故事性的词,做成各个篇章,以现代视角解读爱情与婚姻的各个侧面,引经据典,文风唯美(结合安意如和白落梅的风格),如《醋坛》、《书媒》《维纳斯的特征》、《雨爱》、《西施眼》、《情夜》、《云开了》、《胭脂戏》、《绝情应是多情》分别写了男女吃醋,书作爱情的媒介,爱情的残缺,发生在雨天的爱情故事,情人眼里出西施,爱情里的游戏,由爱生恨等,典型的小清新,小忧伤。
名家大手笔丛书——
国学名篇×书法经典
名师逐字解读
故宫传世藏品
名家大手笔
原来经典可以这样读!
历代书画家常以名家诗文为载体来创作字画作品,本系列丛书以此为切入点,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挑选对应的书画精品,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接受文章和艺术的双重熏陶。
我们邀请了著名学者 和书画名家撰文介绍作者生平,解读诗文内容,赏析书法作品,提供相关文史掌故和书画趣识,帮助读者领会诗文书艺之美。
...................................................................................................
《古诗十九首》
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古诗上品。
几乎一字千金!
离别的怀思,
无常的感慨,
失志的悲哀,
激发心灵深处的共鸣。
天长岁久的情感...
(展开全部)
缤纷的元曲,有如春来时争相吐蕊的繁华,有如夜空中腾空怒放的焰火,照亮照花了我们数百年后凝神观赏的眼睛。本书作者带领读者从时光隧道直达元朝,和元曲作家们面对面的灵魂交流与对话,聆听八百年前的人歌人哭和弦索锣鼓的协奏之声。
千年之后,唐诗并没有和时间一起老去,而是像千年前一样年轻而新鲜。如同沾着清晨露珠的花瓣,如同春日天边初生的早霞。作者溯洄而上唐代的国土,“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带你聆听穿过朔风寒雨隐隐传来的诗人的浩叹。
南朝宋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是一部专记前代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极其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物的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的风俗、习尚,向为研究汉末魏晋间历史、语言和文学的人所重视。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碧莲精心详解,每一则分为原文、全文今译、刘孝标注、字词注释及全文评析五部分,力图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世说新语》的意涵。
《全元诗》是我国元代诗歌文献的总集。规模宏大,收入近5000位元代诗人流传至今的约14万首诗篇,2000多万字,分装68册。第一册有总目,每册有细目(包括诗题),最后一册有《全元诗》所收诗人索引。《全元诗》的完成,对今后元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的研究,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自清人叶燮提出中唐乃百代之中以来,经同光体诗人及陈寅恪等学者的发挥,中唐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中轴,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文、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深远已被学者们注意。本书试图从中唐文化和文学的历史转折中的细小变异,来探讨中唐的诗歌史意义。
《空色(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十二品)》编著者沐斋。
《空色(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十二品)》内容提要:本书选取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中“西楼”、“江声”等十二种具有深刻文化韵味的意象,一篇一题,以史传诗文、世相人情为经,以哲理品析、兴会神思为纬,阐发这十二种意象在古典文学、文化和哲学中的深意与别趣,打通古今之间的隔膜,言近旨远,评赏入微。
程毅中所著的《中国诗体流变》试图在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诗体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一点有关诗体发展的知识,简略地说明几种诗体的源流,从而探讨一下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过程。至于中国诗歌发展的全过程和具体作品的评价,那就不是这本小书所能承担的任务了。
《从孔融到陶渊明:汉末三国两晋文学史论衡》分建安慷慨、正始玄远、西晋绮靡、东晋风流四章,第一章论述孔融到曹植等重要的作家和邺下文人集团;第二章论述何晏至向秀等主要作家,重点论述竹林七贤;第三章论述至傅玄自刘琨;第四章论述自郭璞至谢混,兼及战乱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文学的影响。大体是纵意而谈,揭示其时文人的成就和文学的特性及发展。附录汉末三国两晋文学大事记及书目两种,有助于阅读研究的扩展。
本书收入陈尚君、葛晓音、蒋寅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海峡两岸的15位著名学者关于中国诗歌研究的专题论文,从诗歌文本出发,通过文本细读或宏观研究,用现代学术思辨多角度地总结、阐释和发掘古人诗歌创作实践中的传统。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瓯北诗话校注》是赵翼对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的明确要求。从他对诸多诗人的评述中,可以发现,他强调诗歌的创作需要创作主体具备“才力”、“思力”、“识力”三个方面的因素。他说:“北宋诗推苏、黄两家,盖才力雄厚”(《瓯北诗话》卷十一),杜诗“思力所到,即其才分所到,有不如是则不快者”(《瓯北诗话》卷二),“李青莲……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过”《瓯北诗话》卷一)、“元遗山才不甚大,书卷亦不甚多……值金源亡国,以宗社邱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而自工者:此固地为之也,时为之也”(《瓯北诗话》卷八)。创作主体的“才力”、“思力”、“识力”有助于创新。东坡由于其才力雄厚,“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用力,而力已透十分”,故能“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瓯北诗话》卷五);杜甫由于“思力沉厚……故深人无浅语”,右“独到”之处(《瓯北诗话》卷二...
(展开全部)
继《顾随讲古代文论》《顾随讲》《顾随讲》之后《顾随讲》面市了。《顾随讲》系根据顾先生两弟子叶嘉莹女士与刘在昭女士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并以此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谈国风”、“谈小雅‘变雅’”、“小雅碎语”;后一部分包括“概说‘诗三百’”、“说周南”“说召南”。而所选篇目的讲说无论多寡,均有悉心体悟、独到见识;且能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摘录顾先生讲《桃夭》片断如下:
桃有薄命花之名,岂为其花不长而颜色娇艳耶?并非如此。盖桃花既老,很少花果,桃三杏四梨五年,桃三年即花,年愈少花果益盛,五、六年最盛,俟其既老不花,无用,便作薪樵,曰薄命花言寿命短也。诗人不但博物(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且格物(通乎物之情理)。
若我辈游山见小草,虽见其形而不知即吾人常读之某字,此连博物也不够。诗人不但识其名,而且了解其生活情形。...
(展开全部)
本书《词谱律析》是为《诗词格律详解》之第三卷,其余两卷为《诗律详解》及《词律综述》。三卷体系前后承递,互为表里。本书不同于通常概念的词谱书,是在选要列谱的同时,重点放在对所选各谱从格式到风格特色的具体解说,并在对一调一式的具体分析中,注入作者自己对词律的一些观念和心得体会。本书将普及性、工具性和学术性融于一体,适合不同层次的词谱爱好者。
《中英参照迦陵诗词论稿》收录了:《说静安词一首》、《静安先生之性格》、《论王国维词——从我对王氏境界说的一点新理解谈王词的评赏》、《大晏词的欣赏》、《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旧诗新演——李义山》等论文。
《长江边的古镇之四:河广》是《长江边的古镇》系列,本系列图书是作者花费十多年走访长江沿途古镇的记录,已出四册。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将现实采风与历史典故相结合,记录了古镇的风土人情以及民歌、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古镇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许多第一手历史和人文资料,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适合于阅读兼收藏。
《长江边的古镇之四:河广》为该系列的第四册。作者从长江古镇归来后,回想十几年寻访,仍旧魂牵梦萦,于是再次踏上旅途,抒写重逢故园、重遇故人的所见所感。此书为王以培2012年的最新著述,将更鲜活的现实融入文化思索,兼之以沉着洗练的笔触,十多年的旅思沉淀,文笔流畅,寄托忧思,颇具文学价值,且具警醒意义。
《刘克庄的文学世界:晚宋文学生态的一种考察》吸收了当前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到相邻学科的前沿与热点,从“晚宋文学生态”的大背景人手,展开对刘克庄周围世界与环境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和研究,凸现出刘克庄文学世界构成中的时代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复杂因素或基础,这在研究理念和方法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刘克庄和晚宋文学研究中可谓独辟蹊径、另具手眼。
本书为晚清著名诗人贝青乔的诗文合集。收录诗集《半行庵诗存稿》八卷和《咄咄吟》二卷,笔记著作《爬疥漫录》。另有外一种《沈四山人诗录》六卷。
贝青乔的诗文著作吟咏性情,抒写现实,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其大型七言组诗《咄咄吟》对太平天国期间一系列历史事件有真切的反映,还如《爬疥漫录》等著述,都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为完整地反映一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学风貌,此书又将与贝青乔同时代的吴门寒士群体代表诗人沈谨学《沈四山人诗录》一并整理,并搜集荟萃贝青乔、沈谨学相关研究资料附录于书后。
《迦陵诗词讲稿选辑》这本说词讲稿,收的都是讲座,叶嘉莹先生借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打量中国的诗词,更试图建立一个理论系统,对《花间词》的分析却是地道,首先滤清了诗与词的区别,写诗与写词的不同,诗言志,而词没有这样文学功利,所以早先词人尽管喜欢写词,但在内心却是非常疑惑的。在分析了花间词的女性叙写所形成的“双性”特质后,借用王国维的话“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肯定了花间词的在词的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花间词奠定了词“以富含引人联想的多层意蕴为美”的美学特质。
《唐宋名家词赏析》这一系列的唐宋名家词赏析,原是作者叶嘉莹近年来在各地讲课时的一些录音,后来由听讲者根据录音带整理出来的文稿。因为讲课的场所不同,时间不同,对象不同,所以每篇文稿的长短详略也有所不同,不过却大体上是可以成为一个系列的。温庭筠至欧阳修几家,是1982年作者在成都四川大学的讲课录音;柳永一篇是198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的讲课录音;苏轼、秦观、周邦彦三家,是1984年在加拿大讲课的录音与1986年我在南开大学讲课的录音的合并整理。
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读“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品三百年前中国人的优雅慢生活
配有200多幅明清版画插图
《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寄》,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是其生活经验和艺术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一部生活美学、艺术美学的著作,又是一部生动活泼、轻松惬意的小品,在点评衣食起居、娱乐养生之际,鲜活地展现了十七世纪国人日常生活、世俗风情的画卷,堪称休闲百科全书、古代生活艺术大全,无愧名列于“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该书内容丰富而切近生活,以浅白的文言行文,简洁雅致、清新隽永。叙述中时见议论与抒情,趣味幽默、妙语连珠,可谓现代生活美文之滥觞。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辈现代散文大师都曾受教于此书,并对其褒奖有加,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本书对文中人名、地名、典故以及部分难字做了简要注释,力求通俗...
(展开全部)
《国语》是“编”不是“著”,是“选”不是“作”。《国语》文章是从西周到战国初年不同时代的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史官早就写好了的,编者只是起到选篇、编辑的作用。《国语》选编范围,包括西周、东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诸侯国。尽管选篇不够完备,但是像西周覆灭、齐桓、晋文称霸以及吴越兴亡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部书中得到反映。它的记载上至周穆王,下迄鲁悼公,约当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历时514年。各国史料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悬殊甚大,其中《晋语》所占篇幅最多,而《郑语》只有两条材料。本书由陈桐生编译。
本书包括作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屈原研究》、《陶渊明》和《情圣杜甫》等五种中国文学的研究专著。这些专著有通史有个别史,梁氏均采用比较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实证研究和历史研究等新方法,或详考源流,辨别真伪;或品鉴欣赏,突
《漱玉词》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经典词集,陈祖美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一直从事李清照的研究。本书走普及与提高的路子,有今译,有点评,并对编年、主旨、以及词人所用典事,以作者的理解,诉诸一目了解的解释。本书清新可喜,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
《西厢记资料汇编(套装共2册)》所收资料即以《莺莺传》创作完成的中唐时期为上限,下限是清末民初,民国以前资料尽量求全收录,民国时期资料则选辑延续传统学术路数或虽与传统学术路数有别然有价值者。
《遇见最美的唐诗》内容简介:唐诗是一部史学巨著,诗人们将这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用无比美丽的字眼抒写出来,或激昂,或低沉,既可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笔墨呈现,要想真正地理解一首诗,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诗人的人生处境。作者因着对古诗词的无限热爱,对古人的无限敬佩之情,将诗人写诗时的处境及心路历程一一道来,让每首诗都呈现出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读者都能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得到美的体验。
本书为专著。有宋一代诗僧是诗人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据有独特的审美倾向和学术价值。相对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其的研究目前还远远不够。作者在日本研修期间,对日本所藏宋代诗僧诗文集做了详细的访查,收集到一些在我国久已佚失而在日本还完好保存的宋代诗僧诗文别集及总集资料,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即为此书。
本书整体上可以分作四部分:题解、今译、注释、韵读,每篇作品均按这样的顺序进行分析解读。全书处处显示出一种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原诗自是采各版本之长精核精校而成,连标点符号都费了一番斟酌,力求与诗的原意扣合无间。每篇诗前的题解简洁清晰,寥寥数语点出诗的主题,让读者对这首诗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每首诗下面的译文,是这本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译为主,句句与原文紧密对应;译文用白话,为的是通俗易懂。注释部分,最见作者功力,用《毛传》、《郑笺》、《正义》、《集传》等古注,阐发己见。每首诗后的韵读,按照《诗经》时代的韵部标示该诗的韵脚和韵部。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包括18篇文章,分为三组,第一组收入四篇论文,是对唐代文学史上一些较为重要问题的研究;第二组收入十篇文章,是关于高适、芩参、杜甫等盛唐诗人和文学家的生平事迹的考证;第三组收入四篇论文,是对有关唐代科举制和铨选制的某些问题的探讨。
《太平广记》是宋初人编的大型类书之一,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名为《太平广记》。这部书是李防等人奉宋太宗的命令集体编纂的。从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三月开始,至次年八月结束,成害五百卷,目录十卷,六年(九八一)正月雕印(据《宋会要》及灸进书表》)。后来因为有人说这部书并非后学者所急需,就把板子收了起来,所以流传不广。
《历代名著精选集:晏殊晏几道集》主要讲述了,晏殊存词一百三十余首,为宋词创作之“初祖”,开有宋词坛之新貌;晏几道存词二百六十余首,其小令哀婉凄绝,为宋词婉约之大家。二晏词脍炙人口,为历代读者所喜爱。《历代名著精选集:晏殊晏几道集》选取二晏优秀词作近200首。对其中的经典篇章,做比较详细的分析;对其余作品,则做一般性的评介。由此,读者既能对二晏词的风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又对二晏词有比较深入透彻认识。
朱刚从博士学位论文《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开始,就密切关注唐宋“古文运动”,陆续撰作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在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获得了同道的好评。《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一书即是他多年来钻研“古文运动”的集中展示,他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之前、之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论著对传统“古文运动”之说有所反思,拓宽了“古文运动”的研究视野。所着重阐明的“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均有独到的见解。
——王水照《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序》
本书收录清末民国时期旧体诗词社团相关诗词结集、同人传记等近百种,涵盖各地诗社数十个,有较为熟知的大型团体,延续几十年,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社,昙花一现,基本反映了我国近现代旧体诗词的发展情况,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文献,为研究近现代旧体诗词文学创作、辑佚近现代名人诗词、诗词社团活动等提供有益资料。
《中国人的圣书:论语》是中国经典中最好的一部,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的言行录,也是中国文学中最好的传记书。《中国人的圣书:论语》通过对《论语》经典章节进行解读,将孔子教学、为人的精髓,生动活泼地呈现给读者,不仅内容丰富,可读性极强,而且评价客观,在《论语》解读中不可多得。
海报:
高启是明代最重要的诗人。清金檀辑注《高青丘诗集注》历来被认为是最完备的版本,这次出版的即以金本作为底本,并辑有若干附录附后。
况周颐为晚清重要词人,与王鹏运、文廷式、郑文焯齐名,史称清季四词人。
本书首次系统校勘整理蕙风词作,填补了晚清、近代词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前言全面论述考辨其人其词;校记详细比勘,注释疏通词意,揭明典实,笺证句义;附录辑录佚词,收罗序跋题词,系年词事词作。
全书考据充分,搜罗完备,校注详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晚清、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资料。
《古文诗词中的地球与环境事件》是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五年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1400多名学生选修了这门公选课,并撰写了小论文,现在此基础上编选几十篇结集正式出版。显然这是中国科大学生文理兼容的精品,它将古文诗词中的地球环境事件“酣畅地”摘选出来,从文中的睿智和文采、理论与思考中,也许我们可以读懂一代中国科大学生科学文化与精神思维的风貌。它从一定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开拓了新一代大学生地球与环境的视野,同时也是大、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范本。
南唐二主李璟、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最杰出的词人,也在我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唐二主词》约成书于宋代,后世续有辑补,该集历来真伪混杂,词作的文字异同更为纷繁。后经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的次子王仲闻先生搜罗该集众本,参稽多种相关文献,细加比勘,认真考证,对该集作了深入的校订和梳理。又经著名文史学者陈书良等注释、辑评、评析,更增加了对二主词的理解与赏析。书后还附编了散见他书的佚作,历代评语、本事资料及各家序跋和相关考证文章。校订谨严,注释精确,资料详备,辑评丰富,评析到位,为研究南唐二主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华夏的曙光:尚书》内容简介:《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同时它又是一部政书,不仅包括了“二帝三王之道”,同时也是“七经的冠冕,百代的襟袖”,为宋人言心、言性、言理所出之处。在《华夏的曙光:尚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化民成俗的政治措施,同时也可以窥见古代圣王法天、修德、以仁义为怀的胸襟,指引我们当今的生活。
海报:
《六合丛书:无声无光集》系“六合丛书”第一辑的最后一本,是作者张晖近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在其自序中这样介绍:“在嘈杂的市声与闪烁的霓虹中,面对无声无光的石塔,我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只为辑录文字世界中的吉光片羽……正是书中这些有声有光的人与文,陪我度过了无声无光的夜与昼。”
全书分四辑。第一辑写唐诗宋词中的掌故,如唐朝酒价、南明秘史、姜白石的爱情、元缜的梦。第二辑谈近代学者的处事与治学,如怎样理解黄侃、俞平伯的淑世情怀。第三辑是评论文字,如书院的知识生产与清代人文图景、唐诗的传承等。
最后一辑为作者对陈国球、吴庚舜、徐公持三位先生的访谈,以谈代论,识见透脱。作者博学丰瞻,文笔雅洁,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学术价值。 无声无光集
2013.08.05初读,2021.12.27重读。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来的,都浩如烟海。沉于过往,固能得吉光片羽,度无声无光的日夜,但,总不如着眼现在与将来。 无声无光集 “一个是没有尽头的巨大的知识传统,让我喘不过气来。自己拼命用力,也只能在少数几个领域里工作,更不要说有好的成果了。知识传统的压力很大。另外一方面,我现在觉得根本没有能力对很多现实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解惑。传统的知识并不能帮助你解释现实的问题,我不要求解释股票、楼市之类,但人心怎么办?社会往哪里发展?国家怎么办呢?小到学术怎么发展,我们单位怎么啦?我都没有办法看到问题的本质,我怎么老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呢?一方面我想我的思考能力有限,比较笨,聪明人肯定可以。另外一方面是不是我从事的文学这个行业就没有办法解释这些问题呢?那我为了解释这些困惑,要不要找一个更有威力的专业来进行学习呢。有没有这样一个专业呢?儒家从来要求读书人能对社会发言,我也一直相信,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质是将有效的知识转化为一种思考的能力。但我目前没有做到,我该怎么办呢?”
就书中各篇文章透出的学术修养和问题关怀来看,如果作者不是这样英年早逝,想必一定能在学术界做出更大的成果来吧,然而看了书中上面这段在访谈陈国球时的发问,感觉真不知该为作者可惜,还是该为现在还活着的我们可惜。 无声无光集 专业内容不敢评价。可以见出作者在针对细部的研究中仍关注有关文学根本处境的大问题,这就是评论中常提到的情怀吧。自序解释书名,解得很好 无声无光集